一封由45个孤儿寄来的感谢信

来源:聚焦中国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1-02-28    

一封由45个孤儿寄来的感谢信

2010年7月原平市邮政局收到青海省玉树州医院寄来的一封信--"感谢山西原平王女士:您向玉树州孤儿捐赠的数万元物品我已收到,孩子们看到这些急需品后非常激动。孩子们纷纷向我打听您的联系方式,想亲手给您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。您的此举不光是给孩子们送来了温暖,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要做好人,要做善事,要有一颗回报社会的心。地震后的玉树百废待新(兴),各种物资较为匮乏,您捐赠的这些物品无疑是雪中送炭。我已经将这些物品分到多个需要的孤儿手中。最后,我仅(谨)代表所有孩子由衷地对您说声'谢谢',也祝愿好人一生平安。致谢人才旦巴久及所有孤儿松宝打、桑周卓玛、多杰、元尕、康卓拉毛、扎西……"。这封信是由玉树州医院的一名叫才旦巴久的医师执笔、有45名受助孤儿签名寄来的,要求从邮寄出去的地址和线索上寻找一位叫"王女士"的好心人。原平市邮政局便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艰难寻找"王女士"的征程。先是通电话,后又通过原平市委宣传部、新闻媒体、亲朋好友多方打听、寻找,终于,"王女士"找到了……

王惠峰和被救助的女孩吴林平在一起

沉甸甸的玉树情结
2009年4月,王惠峰与友人们组团到玉树作短期旅游。一下飞机,便被美丽的玉树陶醉了--那白云蓝天,那青青的草地,那热诚的牧民,那浓浓的佛教氛围。在玉树,王惠峰结识了一个五口之家的藏族牧民,男主人叫阿切周。并住在阿切周家,热情的男女主人倾其所有,像一家人一样变着法招待远方来的客人。喝酥油茶,品鲜牛奶,吃牦牛肉,尝牛肉干、糌粑。分别的时候,三个孩子拉住王惠峰不让走。快上车了,阿切周的大女儿追过来拿出一本自己学习过的藏汉双语的《藏族文化》说:姐姐我没什么好东西送给你,送你本书吧,希望你明年再来时就能看懂藏语了。惠峰高兴地说,我收下我收下,我也要送你一个礼物,你喜欢什么?小女孩说我喜欢绒绒狗,她说一定一定。她和阿切周夫妻约好,明年的4月携全家到山西原平来作客,带他们去朝圣五台山。热诚的阿切周一家送了王惠峰一程又一程,久久不愿分手。王惠峰含着泪再三致谢,阿切周一家才停下了脚步,一再挥手、挥手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阿切周一家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被王惠峰救助的玉树州45名孤儿
 

转眼一年过去了。一年内王惠峰一直与阿切周一家通电话叙情、问候、聊天。就在2010年4月14日,玉树发生了大地震。王惠峰一听到玉树大地震的消息,心便跳到了嗓子眼,急忙打开手机联系阿切周,一次又一次,手机打了2天,阿切周的手机无法接通了……这时一种不详的预感出现在王惠峰脑际,肯定出问题了。她便赶快给在旅游期间认识的玉树州旅游局长索南多青打电话,要求他帮忙查找阿切周一家。第二天,索南多青回话了:阿切周夫妇的尸体已经在坍塌的废墟下找到了,三个孩子至今还没有音讯。王惠峰一听,扔了电话失声痛哭。心急如焚的她忽然从网上搜到从玉树发出的一组信息:45名失去父母的孤儿被救助到玉树州医院,但由于震后救援物资有限,还没能救助到州医院,而且没水、没电、没火,天气又是雪上加霜,下雪、下雨。从画面上看到有的孤儿们晚上在破纸板箱、破塑料布下瑟瑟发抖,看到这些画面,王惠峰流泪了,赶紧就跟玉树州医院联系,后来联系到一个专门负责护理45个孤儿的医师,叫才旦巴久。才旦巴久讲了孤儿的现状和震后医院的条件,希望能得到救助。王惠峰说你们需用多少钱,我设法给你们汇去。才旦巴久说,不需要钱,有钱也买不到东西。您可以给孩子们寄些棉衣,棉裤,棉鞋之类的御寒东西吗?王惠峰没有犹豫就答应了。他让才旦巴久把孩子们的年龄、性别、大致身高传过来,便开始了购买45名孤儿御寒衣物的行程。


   原平4月,气候已经很热了。人外出,白天一般都穿衬衣,有些年轻人已穿上半袖衫了,冬令御寒衣物货柜上已经没有存货。王惠峰便准备上太原大商场去采飞翔。王惠峰年近60岁的母亲对女儿的善举除了支持更多的是心痛:45个孩子全身的御寒衣物,那买来的衣服得堆多大一堆哇!纤细的女儿能背得回来吗?母亲决定:和女儿一块下太原。母女俩风风火火赶到太原后,太原的气温比原平更高,货柜上根本就没有冬令衣物,整整3天,王惠峰和母亲东门出、西门进,从这个货场倒到那个货场,从这个仓库跑到另一个仓库,央求这个老板,说服那个经理,最后终于买好棉衣物,娘俩租车运回了家。顾不上乏,顾不上累,连夜将衣服一套套叠好。等到将衣物打了包,已经是深夜三点钟了。


    第二天,王惠峰又同她母亲上街买了核桃、红枣等不易变质的食物,装了2大包,连同衣物共九大包运到邮局,王惠峰又张才旦巴久打了一个电话,告诉他救助棉衣物寄去了,第二批救助物也会很快寄去的。


    8月的一天,原平市邮政局、原平市委宣传部领导带着玉树州医院医师才旦巴久和45名孤儿感谢信和委托邮政局做的一面锦旗送到了王惠峰工作的单位--原平市子干乡政府。


    未了的情结
    惠峰答应给阿切周女儿的绒绒狗,成了她永远的痛。凡她经过的商店,只要有绒绒狗,她就要挑漂亮的买回来。一只、两只、三只,现在王惠峰的房间已堆满了绒绒狗。女儿问,妈妈你买那么多绒绒狗干么呀?王惠峰说,我给阿切周女儿买的,总有一天我要送到她手里……


    长时间的寻找阿切周三个孩子,一而再、再而三的通过才旦巴久医师救助45名孤儿的来往,王惠峰已经和好心的才旦巴久交上了朋友,俩人的善良、诚挚、热心使他们达成一个共同的心愿:在玉树州建立一个由他俩支起的生活、衣着、教育有依托的"玉树孤儿院"--


    我们没有多少赞美的语言,没有多少称颂的语汇,可我们却都被王惠峰、才旦巴久和社会上伸出爱手的人们所感动,所震撼。他们为了什么?就是为了让别人过的更好一点、更幸福一点!我想,"只要人人都献上一点爱,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"这首歌会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唱下去的,人爱,爱人的这种美德会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下去的!(文/苗贵柱  张景新)

 
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责任编辑:晟林

 

责任编辑:文/苗贵柱 张景新
首页 | 资讯 | 热点 | 关注 | 文化 | 财经 | 科技 | 休闲 | 图片 | 视频

Copyright © 2006-2017 聚焦中国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9942号-3  帮助中心

电脑版 | 移动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