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对夫妇的“慈善式经营”

来源:人民政协网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2-08-21    

 8月3日清晨,小雨,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毕家村。这里距县城数十公里,交通殊为不便。村口即是阳信县圣地源牧业有限公司所在地,牧业公司的二楼,住着老板毕春增、郑玉新夫妇。

  郑玉新还兼着阳信县人大代表的身份,她和丈夫毕春增的创业经历在当地也富有传奇色彩。

  今年已近不惑的郑玉新,早先为阳信县皮鞋厂工人,后工厂倒闭她与丈夫在县城内开始做酒水批发生意,以此掘得第一桶金。

  2009年,夫妻俩在村里办了牧业公司。公司有20多名员工,其中一半多为老人或残疾人,郑玉新的想法非常简单,“虽然村里闲散劳动力很多,年轻人可以出去打工,但老人、残疾人没有这个条件,过得都比较困难。况且养羊、喂猪规模化经营后,由专人买饲料、运饲料,日常工作老人足以应付。”

  外界有人疑心郑玉新夫妇雇请残疾人、老人是为了避税,但她告诉笔者:“畜牧养殖产业按照规定本身并不需要纳税。”据其介绍,该公司目前经营状况较好。

  雷丰玉住在毕家村三里外的雷家村,76岁的他其实如今儿孙满堂,只是今年过年后,老伴的去世让他颇为不适。早已经分房过日子的儿子,不可能每天都陪在他的身旁,雷丰玉在空空落落的大院子里总觉得寂寞难耐。

  4个月前,他听说郑玉新夫妇的牧业公司收留了不少老人,托人一说夫妇俩当即同意,于是就此与“发小”毕希春住在了一起。

  74岁的毕希春老伴去世更早,三个儿子、三个闺女拉扯大后,毕希春也觉得几乎耗光了精力。“三个儿子成家,都得盖房子,你说得多累。”

  自己的房子,毕希春也早早“贡献”了出来,一度还带着孩子在外面租住了八年。“现在住在这里,有吃有喝,还有老伙计跟你聊天,我觉得比在外面好。”毕希春说,如今每天也就忙两三个小时,每月能领一千四五百元的工资。

  毕春增、郑玉新夫妇俩所办的牧业公司内,毕希春并非年纪最长者。

  86岁的毕玉增,三个孩子如今常年在外打工,老人的吃喝都顾不上,郑玉新夫妇就让老人到公司来担任门卫,每月1600元工资。

  公司远离城区30公里,又居于自家的村头,郑玉新坦言“门卫”其实没什么事儿,只是觉得老人一人在村内生活很不方便,到了公司里方便照看。

  郑玉新说:“我只是觉得,自己有条件了就应该尽可能让村里人过得舒心点。生意虽然可以在外面做,但老了还是要回到这里。”

  毕春荣是个“老烟囱”,抽烟的数量和速度整个公司内无出其右者,今年春节之前的一天夜里,在公司内他突然气胸发作。“整个肺,就像是被刀子捅了一刀。”毕春增、郑玉新接到工人报告后马上开车带着毕春荣往县里医院送,垫付手术费、医疗费,几个工友跑前跑后地忙活,毕春荣就这样捡了条命。

  “手术做完后,就不能干重体力活,以为就回家了,没想到公司又把我叫回来了。”毕春荣说,自己此前在无棣干了一辈子的建筑活,与如今的工作量相比已是大相径庭。

  “老烟囱”回来后,其他的烟枪再也不在他面前抽烟、递烟,“他们再也不跟我比抽烟了,玩笑话都不开,就怕勾起我的烟瘾。其实,我还是应该感谢这帮兄弟的。”

  郑玉新告诉记者,他们与这些员工的劳动协议是一年一签。很多人也问她,你们雇了这么多老人,年龄又大、身体不好,合同期间一旦出事他们怎么办?“我只能说,真要出了事儿,我会负责到底。”

 

(来源:人民政协网)

编辑:青峰
首页 | 资讯 | 热点 | 关注 | 文化 | 财经 | 科技 | 休闲 | 图片 | 社会